查看原文
其他

孙江、杨念群、黄兴涛召集《新史学》(1-10卷)总目录

近期,曹新宇主编《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中华书局,2019年10月)出版,引起大家对《新史学》兴趣,近现代史研究资讯特汇总该刊已出目录。台湾也有《新史学》,大陆的《新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2007年4月。该刊采取轮流主编制,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目前已出版十卷,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现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认定为cssci来源集刊。

第一卷

感觉·叙事·想象


杨念群:文字何以成狱?:清初士人逃隐风格与“江南”话题


引言: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案”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

几点结论


海青:伤逝:对民国初年新女性形象的一种解读


小引:新女性的登场

可怕的家:三篇传记中的一个故事

“独立”途中的变奏

关于爱情的三种叙事

结语:女性特质的政治内涵



语言·事件·表述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


来自“She”字等的困扰: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她”字的新生与“他女”、“女它”:《新青年》编辑同人的早期磋商

 1920年4月以前“她”字的最早期实践

“她”字存废的论争与“她”、“伊”二字的竞逐

与“女”有关的语文敏感:“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的际遇

第三人称代词序列的形成与“她”字位置之确定

现代性诉求与汉语传统的互动:“她”字获胜的原因分析及其他


孙江:没有暴动的事件——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先天道事件的表述问题


事件与表述

被表述的事件:永清先天道事件

被再表述的事件:无锡先天道事件

结语


图像"史观


韩依薇:病态的身体――林华的医学绘画


绘画缘由

“画他所了解到的”:林华和他的画室

“写他身体上不能去除的特点”

医学肖像画

性格与医病

表情

风景

批评与抵制:“好”的中国人与“坏”的中国人


行龙: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


引言:从“左图右史”到“视觉研究”

画报内史:创制、演进、流布

“笔杆机器”:设备、技术、群体

三大论域:战争、革命、生活

余论:兼及图像历史的一个讨论


城市"故事


孟悦:繁华作为历史:狂欢与急进的上海1830—1910


繁华:“盛世”及其边界

“繁华”与“淫靡”之间:扬州的“大都会”戏剧文化

“淫糜”或亚文化:十九世纪的江南

半非法的热闹:上海的四马路

结语:乱世之秋?


马钊:诱拐的命运:20世纪四十年代北京的男女交际、传统礼教和法律原则


张克贤的“通奸私逃”:男女交往的城市空间

杨王氏、杨兰秀的“强奸诱拐”:道德和法律的框架

杨占英的“两情偕好”:妇女的自由和传统的颠覆性

结论


第二卷


序言:语言学转变之后的中国新史学                                         

 孙江


<概念的空间>


“东洋”的变迁

——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东洋”概念                                         

孙 江


“亚洲”的诞生

——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概念                                      

 黄东兰


“自由”的界限

——“自由”作为学科术语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呈现”          

章 清


“民主”与democracy

——中国·日本之间的概念关联与中国近代思想                            

川尻文彦


<文本政治学>


王崧的方志世界

——明清时期云南方志的本文与情境             

王明珂


译经中的政治

——李提摩太与《大乘起信论》                                              

龚  隽


“革命理由”的“理論旅行”

――美国《独立宣言》在晚清中国                                     

潘光哲

让语言更革命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版本与译词的尖锐化                          

陈力卫


<历史学的田野>


“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 

——一个心态与行为互动的情境分析                     

 杨念群


<方法的尺度>


本真性的秩序:超时间、性别以及现代中国的民族史       

 杜赞奇(P.Duara)


“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

——孙村:一个共时态社区                             

吴重庆

第三卷

序言: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黄兴涛   


观念的“社会化”把握与“概念史”实践

知识的反思性考掘与信仰的本真性揭示

“人文”化的学术追寻与多学科的“问题”对话


·概念、观念与话语·

方维规: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种研究模式,或“概念史”的来龙去脉

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

概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概念是代号,是思想的出口

典型的误解

概念史研究的必要装备


马钊:女性与职业:近代中国“职业”概念的社会透视

“职业”定义:一个词汇的演变

“职业”内涵:工业经济和生产性劳动

职业的空间和时间:女招待的节奏

职业、就业、失业:妇女的经济基础

职业与革命:受压迫女工的出路


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的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引言

传统认识中的清洁与疾疫

卫生防疫视野下近代清洁观念的生成

作为卫生行政的清洁行为

健康或者自由:身体的近代选择

结语


黄兴涛:新名词的政治文化史——康有为与日本新名词关系之研究

日本新名词引入、传播的动力和途径

从《日本书目志》到《日本变政考》-

——康有为使用和传播日本新名词的文本考察

“改良”与“社会”:康氏新名词实践的意义和特点

新名词传播之反响与1904年康氏的反戈一击

教训梁启超与坚执国粹论:议论及反思


·文本、知识与信仰·
王道还:《天演论》原著文本及相关问题

前言

赫胥黎的罗曼斯讲座讲词

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偏激个人主义”?

赫胥黎对斯宾塞的批评

世变日亟

花园与丛林

讨论


邱澎生:清末两种“百科全书“中的经济与法律之学

前言

《洋务经济通考》中的“经济”与“礼法”之学

《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法律与经济“新学语”

实用知识的建构与断裂


曹新宇:异端的谱系:从传教士汉学到社会科学

引言:历史主义式的韦伯批评

韦伯的汉学知识来源

汉学家的异端发生学

韦伯式的异端动力

汉学家的同龄挑战者

小结


李淑珍: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论林语堂的二度改宗经验
前言:林语堂的“一团矛盾”

东风与西风

从清教徒到异教徒

二十世纪道家

回归精神原乡

结论


·视线交错的思考·
汪晖: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

两种区域主义叙述

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定与流动的辩证

区域的中心——边缘及其相对化

两种或多种新势力

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横向时间与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王铭铭:线条与结构,人物与境界 ——文明、历史形态与人生史
结构、形态与“治乱”

“天才”与文明:克虏伯与杨联陞的论述

莫斯、“人物论”与传记

文明、人生史与人类学


第四卷

引言:再生产的近代知识

变通
  张寿安:安门之学:钩沉传统学术分化的一条线索
    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
    从龚自珍“天下第一序”谈起
    阮元学圈的学术事业
    戴震以降的“说经”传统
    结语:晚清的另一层转折
  关晓红:殊途能否同归:立?科举后的考试与选材
    引言
    统一抡才与培才
    各种学堂考试与规章
    选才用人趋向
    殊途难以同归
  孙青:“以《周官》为之纲”:清末新政前后朝野对传统资源的应用一例
    引言
    戊戌前后维新派以名周礼》论西政的情况
    “某大吏等杂聚败叶之论”一一张之洞《劝学篇》对《周礼》的应用
    庚子辛丑之际清廷“诏议变法”与《周礼政要》的推出
    清末科举改制与《评点周礼政要》
    官方的读经构想:癸卯学制设计的《周礼》课程方案
    余论:作为表达方式的喀周礼》

融会
  岸本美绪:中国史研究中的“近世”概念
    引言
    日中两国早期的“近世”论
    “近世”和“近代”
    多种多样的“近世化”
    仓田明子:《资政新篇》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
    《资政新篇》的修改
    从《资政新篇》看洪仁玕在上海租香港的经历
    结论
  黄东兰:书写中国——明治时崩日本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中国叙述
    引言
    “支那史”的创出
    “开化”与“进化”
    从“支那史”到“东洋史”
    时间与空间表象
    余论:“日本不在”的隐喻
  顾德琳:近代中国和“人种”概念——“全球本土化”问题的历史探讨
    引言
    我们是否为“黄色”
    “我们”是谁
    结论

发明
  陈蕴茜:山歌如火:《刘三姐》的性别意识与阶级抗争
    谁的“刘三姐”
    寻找“刘三姐”
    再造“刘三姐”
    “刘三姐”的阶级抗争
    结语
  许国惠:样板戏里的革命:领袖、群众、阶级斗争
    引言
    从沪剧现代戏到京剧现代戏
    从京剧现代戏到京剧样板戏
    五部京剧样板戏定稿本的主题


第五卷

序言:清史研究的点、线与面

“大一统”话语与早期全球化视野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 ――以《皇朝文献通考·舆地考、四裔考、象纬考》的几个问题为中心
    一、让汉人的“大一统”回到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中
    二、从分野到经纬:科学革命与大一统的重建
    三、从“九州”到“本朝之制”
    四、早期全球化背景下“四裔”世界的重新建构
    五、小结
张世明:拆穿西洋镜:外国人对于清代法律形象的建构

教化之道与治理技术
杨念群:清朝帝王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从地方官对乾隆帝一份谕旨的执行力说起
    引言:从一道谕旨看王权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对“教养”观念的诠释与“学者型官僚”的职能转变
    “学者型官僚”如何定义
    “学者型官僚”与基层政治执行力
    余论:“经世”思潮与清朝中叶的官僚政治
胡恒:清代佐杂的新动向与乡村治理的实际――质疑“皇权不下县”
    一、何谓“皇权不下县”
    二、县以下不曾设有职官吗
    三、分防佐杂仅具有单一职能吗
    四、分防佐杂及其区划是一种新的行政划分吗
    五、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始于何时――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考察
    六、结论

武术、商业消费与身体建构
赵丙祥:“内家”与“外家”――中国“身体社会”之变化.以张三丰神话为例
    张三丰传说之发生
    作为“姻亲”的游仙
    张三丰的两个身体
    “丹士”的身体修炼
    内与外的政治学
    结论
张仲民:晚清中国身体的商业建构――以艾罗补脑汁为中心


第六卷

导论:历史的生态学解释——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革命


现代性的生态起源
杰森·摩尔:现代世界体系就是一部环境史?——生态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引言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环境史学家?

    封建危机的政治生态
    地域扩张的中心性
    转向资本主义过程中的政治生态
    现代世界体系I:世界环境史的前景与困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价值、生态学和城乡分化
    白银、蔗糖与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欧洲扩张的政治生态,
    1450—1640
    银矿开采区
    甘蔗种植区
    结语
深尾叶子 安富步:森林的消失与近代“满洲”的形成——关于近代空间建构的社会生态史学考察
    引 言
    “满洲”的成立
    人口与市场结构
    不同流通机构形成的原因
    县城经济结构中的政治文化互动
    权力性商人
    营口
    旱獭与鼠疫
    生态多样性的利用与耗竭
    大豆
    结语

衰退中的生命之网
王建革:渐渐旧了:常熟水网与水利生态(9-17世纪)
    引言
    宋元时期的泾浜体系
    浚河、筑岸与明代的水脉
    坝堰与水流局域化
    趋势
邱仲麟:明清晋北的山地开发与森林砍伐
    引言
    太行山北段
    五台山区
    恒山一带
    芦芽山区
    赤岔山与洪涛山
    结论

自然景观之人文意蕴
汪利平:杭州景观建设与清代文化政治
    引言
    西湖与士大夫文化和王朝兴衰
    康熙南巡与其对西湖文化价值的发现
    雍正与西湖的恢复
    李卫与西湖环境的美化
    结论
侯深:远离城市的地方一美国的荒野与19世纪后期的城市绿色改革者
    引言
    城市时代的绿色改革
    荒凉山岛的价值
    约束的道德
    灾荒与政治
夏明方:在民主与专制之间——明清以来中国救灾事业嬗变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引言
    从“朱友渔假设”到“阿玛蒂亚·森定理”:一场有关救灾、慈善
    与民主政治的百年争论
    “父母之道”与民间赈济:近世五百年中国救灾体制的嬗变
    国家与民间的互动;民主化抑或社会化?
    历史的镜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体制


第七卷

《新史学》第七卷《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

本卷主编:王奇生   中华书局,2013年6月



目录

导言: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革命的观念与概念:

凌 斌:从汤武到辛亥:古典革命传统的现代意义

问题:革命性与统一性

恭行天命:汤武革命的革命观念

天下一统:汤武革命的民族和国家观念

受命于天:汤武革命的建国思想

古典革命建国论对民族分离主义的遏制

汤武革命和辛亥革命:《逊位诏书》再解读

从汤武到辛亥:革命传统的现实意义

李里峰:“群众”的面孔——基于近代中国情境的概念史考察

引言:“群众时代”的来临?

“群众”溯源:中国与西方

“群众心理”:驯服乌合之众

“群众运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群众路线”:内涵与功能

结语:“群众”话语的张力


革命的运动机制:

王奇生: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运的动员·参与机制

引言

群众“是很容易号召起来的”

政治生态环境与农运的兴衰

农运讲习所与特派员机制

乡土社会的多元分化与农运的复杂面相

血缘与地缘:阻力亦助力

乡村权势争夺与斗争性动员

从“运动”群众,到群众“运动”

黄道炫:三年内战中的民夫——以冀鲁豫区为例

民夫动员

民夫管理

战勤宣传

战勤压力

刘 瑜:因善之名:毛泽东时代群众动员中的道德因素

政治的道德化

道德的政治化


个体的革命史

曹树基:新士绅的覆灭:“肃反”运动个案研究之一

   引言

   “中农还是地主”

        “中农”还是“地主”

        公堂与公产

“士绅”还是“恶霸”

      “校长”兼“士绅”

       大姓与小姓

 “革命”与“反革命”

检举与揭发

    篁村农民的检举

    溪头农民的检举

    同事的检举

    干部的检举

   “士绅”的检举

    亲戚的检举

结论

刘亚娟:从张顺有到“张顺有”:原型、典型与变型

     引言

     张顺有

     “张顺有事件”

     “张顺有”

      结论

张伟然:私情·经济·政治:计划经济时代一卷“生活错误”档案的解读

私情初起与第一次处理

再续前缘与女二号夺爱

“现在真难”

检举:政治挂帅

组织处理:经济批斗

旧情重燃

第三次学习班:彻底清算经济

生活的逻辑:感情与经济

政治的运作及底线


革命的城市空间

冯筱才: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命根子”:1959-1961年上海的粮食紧张及应对

前言

饥荒发生与上海的粮食紧张

    饥荒背景下的上海粮情

    缺粮与抢购

人口清理与粮食外流管制

   动员临时户口返乡

   “改进”饮食业

   粮食外流检查

节约粮食运动

    居民定量整顿

    口粮搭售与“先进烧饭法”

控制粮食补助

饥荒时期的社会主义宣传与教育

结论


征稿启事


第八卷

《新史学》第八卷《历史与记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定价:68.00元

本卷主编:孙江

本丛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本卷有四个主题:“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 、“殖民·后殖民记忆”,共收录了11篇论文,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均面对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历史是如何被表象之问题。

目录 

序言:在记忆与忘却之间

唤醒的空间

傅安宁   重审中国的得与失:作为集体记忆的圆明园

序言:圆明园现象

圆明园记忆的研究方法

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回望圆明园

结论:圆明园,曾经与未来的事物

王楠     魂归何处?——围绕秋瑾的记忆博弈

性别之争

私人记忆之争

公共记忆之争

记忆场域之争

结语

陈蕴茜     民国时期孙中山漫画的政治讽喻

说鬼

造神

讽人

海青     异星:牛哥与1950-70年代台湾的政治漫画

小引:独特的牛哥

应时而生的“牛伯伯”

作者经历与自我形塑

迁居、战争与身份认同

美援与农复会工作

报纸托起的明星

心战

源流、困境与对策

结语

记忆之觞

王晓葵   灾害记忆图式与社会变迁——谁的唐山大地震

康熙十八年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记忆框架

大众传媒图式下的灾害记忆

结论

孙江   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

唤起的空间

罪与罚

名与节

善与恶

结语

记忆中的历史

韩子奇    从时间的差序到空间的差序:晚清民国时期的“西来说”

引言

欧州的西来说

日本的西来说

国粹派的西来说

从时间差序到空间差序

民国时期西来说的特色

结语:民族国家本位的世界体系

李恭忠   历史三昧:康熙帝与明孝陵的故事

前言

“满汉”与”古今”:历史作为权力的道具

“兴亡”与“治乱”:历史作为理智的源泉

“英主”与“圣君”:历史作为价值的标尺

结语

胡艺泽    双重身份下的记忆纠缠——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与南京灵谷寺

筹备与建造

空间的形态与意义

祭祀仪式与革命记忆

游览胜地之“灵谷深松”

结语

殖民·后殖民记忆

王马克  中国英雄的日本化——日本殖民话语中的国姓爷

引言

日本化的过程和特征

作为历史人物的国姓爷

江户时代的国姓爷及其形象的日本化

国姓爷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的作用

国姓爷成为日本神明及其内涵的矛盾

余论

南诚   残留中国日本人话语——以电视纪录片为题材

记忆·表象的媒体

错综复杂的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的政治学

征稿启事


第九卷

余新忠主编《新史学》第九卷《医疗史的新探索》

中华书局

2017年10月


目录


余新忠  序言:在生命的关注中彰显历史的意义

    新世纪中国医疗史的兴起

    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关注历史上的生命

    在对生命的关注中彰显历史的意义


周启荣  医治公众:清代士商社会的公共文化与慈善医疗服务

    导言:清代“士商社会”、“公共文化”、慈善事业与“医疗场域”

    明清以前的慈善事业与医疗场域

    清代“士商社会”

    “公共”习业(practice) 与清代公共文化的发达

    清代“医疗场域”与“士商公共文化”的慈善事业

    士商的慈善:士的价值取向与商的工商财富

    自发公共组织与慈善服务的经费来源及集资模式

    自发的公共组织与慈善机构对于医、患关系的改变

    结论


边和  谁主药室:中国古代医药分业历程的再探

    引言

    中古医学之合药分剂:“顺方者福,逆之者殃”

    “药室”的市井化:宋代医药行业的主要类型

    医者药室与元代士人群体的互动

    “一生之计在于勤”:医者对药室的经营

    岂必有位,乃可为施:私人药室的兴起

    明代药室的不同类型

    医不备药:明清之际的变局

    结论


董琳  “药气蒸为瘴”:大黄隐喻与清代士人的边地观

    前  言

    边地叙事中的大黄

    大黄产地的历史记忆

    身体体验与文化边界

    结语


张瑞  疾病的文化意义——晚清日记中病痛叙事

    引言

    作为个人体验的病痛

    对家人的病痛的书写

    社会生活中病痛

    结语:病痛的社会文化意义



皮国立  从镇静到补养的救赎——民国时期新医药对纵欲致病的医疗史

    前言

    传统中医的看法与治法

    镇静类药物的治疗

    补养类药物之一:营养、血、维他命等新观念之引进

    补养类药物之二:补充“精”的原质

    是强壮药还是春药?

    结论


沈宇斌  近代中国的疾病、身体与成药消费文化:以五洲大药房“人造自来血”为中心的考察

    贫血症与血虚

    贫血和血虚的疾病身体观

    贫血症的民族身体观

    补血“成药”(patent medicine)的国际化背景

    作为“西药”的“人造自来血”?

    “人造自来血”的消费文化

    结论


陈昊  文本展演与日常实践之间的性别与身体——中古中国与中世纪欧洲的女性身体与医疗照顾的性别角色

    从书籍开始的旅程

    书籍可呈现的历史世界与作者的选择

    医疗者性别的权力经纬

    遗忘的方式之一:身体和社会角色同时“异质化”

    遗忘的方式之二:羞耻感与性别展演

    走在文本与日常之间的女性身体史


杨璐玮  商品、疾病、自然:近代早期的知识生产与交流

    商品交流:烟草的全球史

    医学史:作为文化产物的疾病与身体

    客观化的自然:新世界的奇观抑或古代的知识


第十卷

曹新宇主編,《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10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